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初次尝试进入校园市场进行校园营销推广时,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产品在校园中进行营销推广是不是有效的?万一没有效果怎么办?
谁也不能保证你所投放的校园营销广告一个方案出来就是绝对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营销效果。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能确定这次校园营销广告投放后是否有效果,那还怎么让领导相信你这次的校园营销的方案呢?

那么,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在校园市场中大大规模投入之前就判断出想法是否有效的方式呢?
在《精益创业》这本书中提出的“最小可用品”的思路,或许能让你的企业更有勇气去尝试校园市场营销。
什么是最小可用品?
企业最初的校园营销方案在校园市场进行大规模投入之前,要用低成本、快速就能测出这个方案或方向是否可行或是否存在错误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品牌中的一个产品、一段文案,也可以是小范围的一次“内测”。
比如企业在做一个校园营销活动之前,通过邀请部分目标用户来做这次校园营销流程的测试,尽可能的降低在正式进行校园营销活动中出现错误的几率或测试这个idea在校园市场中是否适合。比如校园广告的投放方式、用户的参与度等等。所以在校园市场中进行这一类小范围的测试就是“最小可用品”的方式。
比如,一款网络游戏在正式上线之前,他们内部人员会首先使用一段时间,然后在邀请用户进行内测,最后再向更多的游戏玩家进行推广宣传。这就是“最小可用品”的思维方式。
所以,在大批量投放校园广告之前,想提高自己idea在校园市场中的可行性,最好找到一个最小可用品去提前验证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如何挖掘出你的“最小可用品”?
其实,每个企业以及所在行业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很难用具体的一个套路帮挖掘到属于你的“最小可用品”。但可以用下面这个思维方式让企业更好地去利用最小可用品的思维去低成本的验证你的方案是否有效。
具体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假设阶段、测试阶段以及优化阶段。
假设阶段
“假设”这个阶段并不是去猜测校园市场的需求和喜好,这是基于校园市场中的真实数据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的一种分析与推断下的假设。

而接下来在校园市场中的测试就要遵循“最小可用品”的三大原则:利用最短的时间周期、最少的试错成本,验证这个假设下的方案或idea在校园市场是否可行。
测试阶段
测试阶段并不是正式在校园市场中进行大批量校园广告的投放,是用低成本在校园市场中的投放去更好地减少大批量在校园市场投放后的试错成本。
比如前面所选定的产品,我们结合校园市场中实际情况和当下企业自身情况的信息所做出假设和方案制定后,就需要在校园市场中做一个测试,确保我们的大批量投放之前不走偏方向。例如,企业邀请部分的校园用户来体验我们的产品,然后将一整套流程进行下来后,我们就分析在测试阶段的过程中,这个方案或idea的方向是否有问题,用户的购买流程、下单率、投放的校园广告的文案等因素是否还存在问题。经过这一系列的测试后,企业就要去挖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去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再正式在校园市场中大批量的进行校园广告的投放。

优化阶段
当企业的校园营销通过“最小可用品”思维去做假设和测试后,本质是为了发现问题。根据前期在校园市场中的测试结果去做优化,不断去升级迭代自己的idea或校园营销的方案。

那些在校园市场拥有很高知名度的企业或产品,都是在不断迭代优化中去成长而来的。只不过企业如何在利用更低的试错成本去验证我们的假设和方案,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原创文章,作者:校园猎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yuanyingxiao.com/campus-marketing-strategy/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