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根据新京报报道,上市一年多后,在各部门的重压下和消费者的呼声中,三大运营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的说法,改头换面后亮相的则是“畅享套餐”等马甲。

几年前,我们还在担忧每个月流量不够用怎么办?高额的流量费用常常令人望而却步,想着“省着点”用就能撑过这个月了。然而随着互联网移动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流量的要求越来越大,价格也成了不下争议的点。最后,在提速降费的压力下,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不限流量套餐,这才缓解了压力。
但所谓的“不限流量套餐”,当流量使用达到一定限额后会被限速,造成了有流量却用不出去的情况,也就意味着并不是真正的不限量。大写的“不限量”+ 小写的“限速”常常蒙蔽用户的双眼,许多用户在办理套餐时并不知道使用流量超过上限后被限速,会出现卡顿的情况。

如今,三大运营商已经叫停“不限流量套餐”的说法,做出整改。
虽说这次事件风波已平,但小编依然忘不了自大学以来被三大运营商“忽悠”的历史。
2、那年九月,年轻让我中了“套”
每逢开学季,三大运营商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校园推广。随着互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个人手机号几乎已经成了享受各种网络服务的通行证之一。特别是对于外地学子而言,选择运营商开通新手机号是必不可少的开学需求。那么大学新生是如何选择通信运营商的呢?运营商促销是否存在“猫腻”?
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江西某职业学院2014级新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收到了一张中国移动公司的手机卡。在推销业务学长的热情“指导”下,该新生当场交了100元钱。随即该学长拍下新生的手机的身份证后,开了张手写的红色收据,上面并没有任何显示与中国移动公司有关的标识或印章。经过这道简单“手续”之后,就算办理了激活业务。
小编也曾在录取通知书中收到过移动的手机卡,在学姐的推销下开通并沿用至今。不得不佩服运营商们的营销本领,利用新生对学姐学长们的信任,让学姐学长们来搞定新生,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方法。

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无不显示了三大运营商对争夺新生的高度重视,那么为什么学生这个群体会被他们如此看重?
3、大学生给这些运营巨头们下了什么“毒”?
学生用户是对资费较为敏感的群体,并不是三大运营商利润的重要来源,但对三大运营商来说,校园市场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可以成本换收入也绝对不放弃圈地校园市场。这是因为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4G时代,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使用人群。

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消费中越来越倾向于线上购买,在各大消费平台的支出增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流量的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校园猎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yuanyingxiao.com/campus-marketing-strategy/3099.html